初審編輯:王封
責任編輯:劉陽
潘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處于團結合作、凝心聚力的第一線。如何用好思想文化資源來創新統戰理論實踐,團結不同的統戰對象,是人民政協做好新時代統戰工作的重要問題。
新時代統一戰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亮點。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看,蘇聯與南聯盟解體與統戰功能缺失直接相關。統一戰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結晶。在“站起來”階段,統一戰線既是中國共產黨奪取革命勝利的法寶,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方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與國家理論的中國化創新。在“富起來”階段,革命統一戰線發展成愛國統一戰線,“一國兩制”豐富了統戰戰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增進了統戰“包容性”,和諧社會深化了統戰內涵,非公經濟人士充實了統戰隊伍。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型政黨制度”“新型政商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宗教中國化”等一系列新論斷,譜寫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為新時代統一戰線提供了根本遵循。
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為新時代統一戰線提供了思想資源。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發啟于批判資產階級市民社會的個人至上。資產階級國家是階級沖突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資本主義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必然具有對抗關系。與之相比,馬克思主義共同體倡導個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倡導不同階層和諧共存的“真正共同體”,倡導國家與社會合作共治的“社會共和國”。在當代中國,人民政協是匯聚各界人士代表的機構,是協調不同利益訴求的平臺,是溝通國家與社會的紐帶。人民政協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凸顯了大團結大聯合的統一戰線本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動實踐。
中華文明“大一統”理念為新時代統一戰線提供了文化支撐。中華文明“大一統”是指在幾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政治共同體、民族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文化認同比其他方式更能凝聚人心。中華文明“大一統”理念是新時代統一戰線畫出最大同心圓的文化源泉。“大一統”理念為中華兒女注入了深厚的家國情懷,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正因為“大一統”有政治統一的追求,新時代統一戰線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正因為“大一統”有天下為公的理念,新時代統一戰線必須高舉社會主義旗幟;正因為“大一統”有多元一體的格局,新時代統一戰線必須融合不同群體;正因為“大一統”有求同存異的智慧,新時代統一戰線必須堅持民主協商。從理念到機制,新時代統一戰線無不植根于中華文明“大一統”理念,統一戰線從來不是“一時之術”而是“執政之道”。
新時代統一戰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新時代統一戰線首次納入“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愛國者”,在前所未有接近民族復興夢想的時期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最廣泛統一戰線。民主黨派、無黨派、民族、宗教、新的社會階層、港澳臺海外等各方面涉及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可以肯定地說,只要把這些人團結起來,我們就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強大力量。在大統戰格局中,人民政協代表性之強、團結面之寬、覆蓋面之廣,是其他政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無法比擬的。人民政協格局應與新時代統一戰線格局相匹配,擔負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的新使命。
人民政協必須堅持統戰是第一功能,團結是第一主題,壓實統戰職責、發揮統戰優勢。
一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加強黨對政協統戰工作的領導力度,加強政協黨組統戰工作力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把黨的決策部署轉化成為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的思想政治共識和自覺行動。
二是探索文化統戰新路徑。對內強化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底線原則,優化一黨執政多黨合作的治國傳統,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倫理。對外創新海外文化統戰,不僅促進文化與親情交流,更要系統比較研究中西文明,講透中華共同體文明的本質,筑牢國家統一的文化認同根基;面向國際社會,加強同各國人民、政治組織、非政府組織、媒體智庫的友好往來,構建人民政協話語體系,講清中國道路的歷史邏輯,講清中華文明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合作共贏的和平基因。
三是優化政協履職的統戰效能。推動政協統戰和協商民主有機融合。政治協商既要重視“國策”協商,也要注重“思想”溝通,還要協調各方“利益”,找出最大公約數。民主監督重在依循政協章程提出意見和建議,凸顯建設性、協商式監督。參政議政要對黨政決策釋疑解惑,又要反映社情民意,增進共識。
四是發揮不同類型委員的統戰作用。中共黨員委員的首要職責就是做統戰工作,引領各族各界人士團結一致跟黨走。民主黨派委員要有效傳導中國共產黨對相關界別群眾的政治領導力與社會號召力,反映其政治訴求和利益要求。人民團體委員要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加強對新生社會力量的政治引導。所有委員要深入群眾,最大限度發揮團結引導作用。
五是創設觀點交流與利益協調的新平臺。對重大社會思潮、對重要民生問題、對不同觀點意見,為體制外力量提供制度化溝通平臺,或對話座談,或深度訪談,或系統調研,或邀請參加政協活動,推動國家與社會、政府與民間、體制內外良性互動。前提是擁護黨與憲法的政治原則不容討論;底線是不作對抗性主體之間的博弈;目標是吸納壯大體制外建設性意見的表達力量。
六是優化政協統戰機制保障。發揮界別統戰功能,擴大吸納體制外力量尤其是新媒體、社會組織、基層有實際影響力的代表人士。增強專委會統戰職能,明確專委會主任統戰職責,加強對界別委員的團結引導。確保政協各種會議活動調研,都必須有黨派、團體和界別委員參與。
七是開展委員統戰能力培訓。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學習統戰理論,提升統戰能力。尤其要開展中華文化培訓,倡導分類施教,突出文化共識,推動委員汲取中華文明的協商共治傳統、家國責任倫理、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與天下為公的政治情懷。
八是建立統戰評估體系。要將委員的統戰意愿、能力和工作成效,納入對委員的綜合評估管理。將統戰工作作為評估界別、專委會和機關工作的重要內容。將委員統戰實績與委員所在黨派、團體在政協獲得的相關政治安排掛鉤。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刻回答了“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從主題、時空、發展、治理、觀念、價值、文明和本質等八個方面鮮明地呈現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總格局。[詳細]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