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牛樂耕
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發展才能更好地堅持。我們紀念馬克思,既是要表達對人類最偉大思想家的崇高敬意,更是要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奮力譜寫改革發展新篇章。
學習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定向領航
習近平同志強調,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關注和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馬克思主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這一真理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具體的時代形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一次歷史性飛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馬克思最好的紀念和告慰,對馬克思主義最好的堅持和發展,就是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更加堅定“四個自信”,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奮進;更加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做到思想上緊跟、政治上追隨、情感上擁戴、行動上篤行,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自覺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改革發展實踐,把習近平同志對江蘇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作為行動指南,貫徹到全省改革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現在,我們正在開展解放思想討論,目的就是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審視我們的觀念、檢驗我們的行動,蕩滌清除與這一思想不相適應的地方,真正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升華認識中提高站位。
學習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品格,以高質量發展的過硬成果展現科學真理的磅礴力量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我們要以更加寬闊的視野審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更加深入地推動馬克思主義與我國改革發展實際相結合。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是當前江蘇最中心的工作、最重要的任務。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看,我們正處在從高速度向高質量邁進的關鍵時期。要將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突出創新驅動的核心地位,把握技術變革的趨勢和機遇,圍繞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創新引領、自主可控上積極作為,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動現代化上狠下功夫,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上全力突破,努力發展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自己核心競爭優勢的物質生產力;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真正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滲透到發展的各領域,作為鮮明導向落實到各地區;突出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堅定文化自信,激活文化基因,既保護好繼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創造出當代精品、未來遺產,在物質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以文化進步推動社會進步。總之,我們必須善于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汲取科學智慧、理論力量和精神養分,找到源頭活水、尋求解題之道,推動發展質量全面提升,創造更多經得起實踐檢驗、得到人民群眾認可的高質量發展成果。這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最佳契合點、最大著力點。
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思想方法,善于運用改革辦法、開放舉措拓展發展空間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我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解決矛盾提供了偉大的認識工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和解決前進道路上的難題,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改革開放,努力實現創新性、引領性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我們既要認清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不變,又要準確把握當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敢啃硬骨頭,勇蹚深水區,切實通過生產關系的有效調整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開放也是改革,開放水平是改革力度、改革深度的重要體現。我們必須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博大的胸懷審視世界發展大勢,不斷激活開放元素、增強開放優勢、補齊開放短板,以開放的擴大推動改革的深化,以開放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當前,要以更高標準、更高水平謀劃推進“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全力做好擴大向東開放和引領向西開放的文章,著力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
學習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人民立場,在增進民生福祉中彰顯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成為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廣泛的科學理論,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人民的理論,旗幟鮮明地站在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一邊。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形勢如何發展、任務如何變化,我們共產黨人造福人民的初心永遠都不能變。
學習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人民立場,就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正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好踐行好,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好發展好。結合江蘇實際,當前要在增收富民上樹立更高標準,進一步優化環境、改進服務、強化政策支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優化就業結構、提高就業質量,拓寬城鄉居民增收渠道,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群眾致富的良性循環,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品位;在公共服務上拿出更實舉措,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切的民生問題,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在脫貧攻堅上加大力度,堅持面向大多數、關注最底層,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既重“富口袋”,也重“富腦袋”,著力激發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筑牢保障救助底線,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
學習馬克思主義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永葆黨組織的青春活力
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革命與其他任何革命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經常自己批判自己”。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應當看到,目前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和執政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必須繼續發揚自我革命精神,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當前,黨的組織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總體上是好的,但也存在少數干部不敢為、不愿為、不會為的問題,還存在一些基層組織黨的建設弱化、虛化、邊緣化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黨建工作中亟須解決的問題。我們要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狠抓薄弱環節,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一是聚焦突出問題,推動作風轉變。鍥而不舍抓好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的貫徹落實,結合中央巡視反饋意見整改,采取堅決措施整治“四風”突出問題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狠下功夫,堅決防止已經遏制的問題反彈回潮,鞏固已有勝勢、保持高壓態勢,努力以優良作風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二是健全“三項機制”,激勵擔當作為。認真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結合實際制定出臺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三項機制”,努力使想干事的干部受激勵,為干事中出現失誤的干部兜住底,讓不想干事的干部騰位置,以優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鮮明導向,推動形成敢于擔當、不甘落后、奮發作為的濃厚氛圍。三是夯實基層基礎,建強戰斗堡壘。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切實加強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把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不斷厚植黨的執政根基。
真理的光芒穿越時空,偉大的理論常學常新。習近平同志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發展階段、肩負什么樣的時代使命,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學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用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作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工作需要、一種精神追求,熟讀精思、研機析理、領會要義,做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和堅定實踐者,以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實際行動譜寫改革發展新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共江蘇省委書記)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干部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努力探索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所...[詳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應珍惜這個前所未有的科技發展春天,將基礎研究作為科研之本,將彎道超車作為跨越之策。我們要只爭朝夕、勇于創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基礎研究為我國科技發展強健筋骨,以彎道超車打破一些...[詳細]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以下簡稱《三十講》)是一部好學管用的理論武裝重要輔助讀物。好就好在,它不僅凸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思想特色和理論品格,而且為我們指明了在學懂弄通做實上狠下功夫的路徑。要通過認真學習《...[詳細]
需要強調的是,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全黨來一個大學習,目的在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要在學懂、弄通上下功夫,又要在做實上下功夫。黨員、干部要堅持學以致用,把學習成果轉化為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詳細]
秉持中國特色、世界視野。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需要積極借鑒國外公共管理研究的有益成果。同時應認識到,堅持中國特色是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本質要求和生命力所在。因此,既要突出中國特色,堅持中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解決中國問題;又要樹立全球視野,...[詳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蘊含著深刻的歷史辯證法,其本質在于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其現實表征則是既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金山銀山”的物質保障;又要“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以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走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之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