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牛樂耕
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光明日報》(2019年01月22日06版)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經過40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整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區域差距依然存在。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區域協調發展要求提出的重要戰略謀劃,是輻射帶動其他區域共同富裕,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是釋放創新活力,提升發展質量,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舉措。
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的重要意義
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指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世界城市群的發展歷程表明,中心城市與其他區域之間的關系是集聚與輻射并存的良性互動過程,即先將資源集聚到中心城市形成增長極,中心城市發展后又對其他區域產生輻射帶動作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當前,我國城市群發展迅猛,但集聚與擴散效應不夠強大,能量等級還不能完全與國外發達城市群相提并論。我國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重大機遇,要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力,為創新要素尋找更好空間,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將創新潛力釋放到極致,提升城市群整體實力和質量。欠發達地區要加速吸引中心城市資源要素,承接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布局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發揮后發優勢,加快科技資源向生產力轉化,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布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特別是中心城市因資源集聚優勢得到快速發展,但也面臨著亟待解決的一些難題,比如中心城市“想發展無空間”,建設成本加大,規模效應減弱,存在人口過度膨脹、產業過度集聚、交通過度擁堵、大面積霧霾頻現等“城市病”難題。欠發達區域“有空間難發展”,存在要素稟賦先天不足、創新動力不強、發展質量不高等歷史性難題。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促進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空間均衡,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縮短區域差距,實現區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提升人民獲得感的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既體現以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價值取向,又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對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增強人民獲得感的時代詮釋。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心城市集聚資源實現快速發展,努力把發展的“蛋糕”做大,在經濟發展進入更高層次后,以創新引領和輻射帶動其他區域發展,為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增進人民福祉作出更大努力,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的實踐路徑
以一區多園為抓手,主動服務國家戰略。中心城市應發揮創新資源密集優勢,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北京以中關村為重要載體,積極響應“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戰略需要,以“一區多園”等形式與其他區域共建“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江蘇中關村科技園”“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特色園區或基地,先后與全國26個省區市72個地區(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建23個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上海自貿區以“一區多園”模式形成金融、制造業、科創、貿易等多功能集群,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借鑒北京、上海經驗,中心城市不僅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還要發揮創新資源集聚優勢,以“一區多園”為抓手,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布局,引導創新資源向其他區域集聚。要采取存量用地盤活、空間布局優化、科技園區提升等多措并舉,統籌我國沿海、沿邊及內陸地區協調發展,加強資源共享、產業轉化、政策推廣,實現產業融合、功能互補和梯度轉移,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
以總部—分支為引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深圳以“總部—分支”模式強化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以“飛地經濟”模式構建深汕特別合作區,加快深莞惠一體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建設,打造深圳產業轉移承接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借鑒深圳經驗,中心城市要弘揚企業家精神,以“總部—分支”為引擎推進資源向其他區域集聚。要鼓勵中心城市企業與其他區域開展務實性創新合作,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研發在總部、生產在分支機構,以技術輻射、共建聯盟、創立標準等方式設立新的生產研發基地,加快科技成果向其他區域轉化,推動產業鏈條向高端環節延伸,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以要素流動為支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欠發達地區缺乏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發展滯后,質量不高,迫切需要打破中心城市的“抽水機”悖論,加快要素流動與資源共享。武漢、長沙、合肥、南昌等中心城市制定人才流動合作協議,推進技術人才資格互認,互派優秀干部和高層次人才掛職鍛煉,建立人才需求數據庫,消除限制人才流動的身份、戶籍、社保等體制性障礙,實現人才無障礙自由流動。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要素自由流動為強大支撐,加強跨區域發展的政策供給與制度創新,強化人才輸出與技術輻射,鼓勵高校、科研機構進入欠發達地區建立人才創新園,引導高科技人才開展跨區域創業、聯合承擔科技項目和關鍵技術聯合攻關,以人才引進、掛職鍛煉、柔性引進、院士工作站等多種形式打造跨區域人才服務網絡,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釋放創新活力。要將傳統行政區劃經濟轉向區域經濟,建立跨區域聯席會議制度,在招商引資、土地批租、技術開發等方面構建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服務、資質互認等機制,構建要素流動大通道,加強跨區域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吸引中心城市創新資源要素進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以多元化的輻射渠道助推高質量發展。
以完善服務為保障,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欠發達地區缺乏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阻礙了人才等創新要素進入。中心城市不僅要加強一般性要素的輸出,更要加強企業服務、科技服務、公共服務等輸出,為其他區域完善服務、增強吸引力提供保障,形成“創新—引領—示范—輻射—帶動—協調”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要制定中心城市輻射帶動的相關服務政策,構建區域性公共服務機構與協作組織,強化組織領導、規劃引領和考核落實,提升跨部門服務協調能力,建立科學的服務績效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要強化中心城市名校、三甲醫院與其他區域薄弱學校、醫院等的“一對一”幫扶,推動統籌社保、養老、醫療等服務無縫對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要幫扶其他區域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創新人才進入消除后顧之憂,也切實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提振發展信心,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執筆:陸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