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牛樂耕
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陸士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庭建設,明確提出了“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要求,其中“共建共享”不僅為新時代的每一個家庭提出了新的追求,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庭整體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思路和方向。
首先,“共建共享”突出了家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體系中的基礎作用,指明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部署中家庭建設的重要性。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呈現出新特點、新矛盾。4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積累了豐富的物質成果、全面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對社會文化價值,包括家庭、社會文明形成了多元化的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方面大力反腐,重塑我國傳統廉政文化;一方面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打牢社會主義文化價值的扎實基礎。而家庭是個體與社會溝通的紐帶和橋梁,原生家庭是個體發展之基,家庭文化是社會之魂,家庭建設在社會文化價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家庭建設、家庭教育問題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家風建設的重要性,并指出“要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這些重要精神,進一步明確了將家庭建設作為治國理政和黨執政的重要基點,把家庭建設納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戰略部署當中,“共建共享”正是這種戰略部署的具體落實和保障。
其次,“共建共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庭建設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建設思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庭的基本建設原則。所謂共建共享,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逐步形成黨委、政府和社會組織三位一體,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家庭建設機制,同時家庭建設的成果由全社會共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社會形成了“孩子、家庭主要是婦女的事”的觀念,很少將其與執政黨建設,與全社會文明建設連接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科學分析中國社會發展現實,明確提出家庭建設共建共享的戰略思想。“共建共享”格局的形成,需要黨的宣傳理論部門,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庭建設思想的研究和傳播;需要教育部、民政部等各級相關政府部門,加大法治建設,通過各種層次的立法,對家庭建設,家庭教育的原則、運行等予以法律保障,同時加大家庭服務制度體系建設,加大對家庭建設、教育指導的投入,推動家庭教育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協作的格局;需要婦聯等群團組織,探索和普及新時期家庭建設、家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發揮自身優勢,推動群眾性家庭建設活動的開展;需要發揮專業社會服務組織的優勢,從學科、隊伍等方面,加強專業化的建設;需要基層社區,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把家庭建設納入基層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重點工作;需要每一個家庭積極動員起來,按照總書記“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要求建設幸福家庭。在共建共享原則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庭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個全社會動員的基礎社會建設。
第三,“共建共享”為新時代的家庭發展提出了新的追求。自古以來,人們大多會認為家庭事務是自己的私事,夫妻如何相處、怎么教育孩子,都是自己的選擇。例如大多數家庭都會面臨的對子女教育問題,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終身教育、非正規教育和私人教育的特點。這就意味著,家庭教育既不受任何行政規制的管轄和制約,也是公權力很難介入的教育,而且大多數國家并沒有家庭教育方面的立法。“共建共享”對于家庭建設和家庭教育是一個具有重要界定意義的命題,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共建共享”的原則不僅意味著家庭建設事務與國家民族社會息息相關,是整個社會建設特別是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建設好的家庭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在家庭教育問題上,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承擔主體作用,明確家庭教育是家長的法定責任,家長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的職責,要嚴格遵循少年兒童的成長規律,家庭教育必須以提升家長自身素質為核心,堅持兒童發展為本的基本方向。這些要求,是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必須承擔的社會性責任,堅持“共建共享”的方向和原則,是實現家庭基本社會定位和職責的重要保障。
建設幸福家庭,是讓每個人的生活更美好。(陸士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巨大的成功顯示出科學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活力,也使中國在世界和平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