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孫華臣 孫瑞琪 張彧
摘 要: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是緩解農業融資難融資貴、強化鄉村振興資金保障的有效工具。基于近年來我國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快速發展的典型事實,構建銀擔有效互動及其促進農業發展的理論解釋框架,對比分析不同擔保模式下銀擔互動有效性的差異。在此基礎上,以我國農業總產值和政策性擔保業務規模“雙第一”大省為研究對象,匹配縣域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數據,實證檢驗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的效果和內在機制。研究發現,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能夠顯著增強銀擔互動有效性,提升農業發展水平,該結論在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仍然成立。內在機制檢驗結果顯示,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在供給、需求雙向賦能背景下使得銀行和擔保機構形成更加充分有效的互動,通過融資邊界拓寬效應、放款規模擴大效應、融資門檻降低效應、銀擔合作黏性強化效應等對農業信貸融資產生積極影響,進而有力促進農業發展。異質性分析表明,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的效果與金融可得性、農業發展水平、縣域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銀擔互動有效性;農業信貸融資;合作黏性
作者簡介:孫華臣,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孫瑞琪,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彧,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關鍵和重點,需要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強化產業項目支撐、促進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集聚,而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是貫徹落實這一戰略的重要政策創新工具。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引導信貸擔保業務向農業農村領域傾斜,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作為財政金融協同聯動支農的政策工具,我國于2015年啟動建立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在破解融資難題、緩解資金約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初,全國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已經與1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開展“總對總”合作,與1800家地方商業銀行開展區域合作,累計獲得授信總額超過1.2萬億元,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業務在保金額高達3626億元。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之所以能快速發展,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存在大量的信貸現實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這種擔保工具所特有的貼息、費率優惠及對銀行風險的分擔功能。概括而言,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的實施,使銀行和擔保機構(以下簡稱“銀擔”)形成更加充分的互動,增加了合作黏性。為進一步釋放銀行和擔保機構在支農促農方面的潛力,有必要厘清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下銀擔有效互動的內在邏輯,評估其實施效果。這對于高質量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新型銀擔關系的形成是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得以快速發展的內在動力,這種新型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很大程度上成為銀行和農業經營主體的“黏結劑”,明顯改變了原來“銀行為主、商業擔保為輔”的銀擔合作格局;二是雙方合作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主要是因為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能緩解銀行對“農業抵押物不足、融資風險大”的顧慮,再加上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本身具備的數據獲取、信用審核、風險控制等比較優勢,加速了銀擔聯動促進農業發展的進程;三是由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市縣分公司或辦事處等形成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實現了對銀擔互動和農業支持的多維賦能,規模經濟、信息溝通、風險防范化解等多優勢疊加,使得銀擔互動更為有效。然而,由于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成立較晚,實證研究較少,對其發揮作用的理論機制及其對農業發展的實際支持效果有待深入剖析。
據此,本文嘗試構建涵蓋農業經營部門、銀行、商業擔保機構和政策性擔保機構等多主體的系統性理論解釋框架,從理論上對比分析不同情境下銀擔互動有效性的差異,并結合縣域面板數據實證檢驗具體效果和作用機制。研究發現,與傳統信貸擔保相比,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與銀行的互動更加有效,這種有效性可通過農業融資邊界拓寬效應、銀行放款規模擴大效應、融資門檻降低效應、銀擔合作黏性強化效應等清晰地識別,能顯著促進農業發展。其中,政策性擔保機構對農業發展的作用與金融可得性、農業發展水平、當地政府對政策性農業擔保的支持力度有關。
一、相關文獻綜述
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主要包括農業信貸擔保的影響研究、農業信貸擔保影響因素的研究和中國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的研究。
關于農業信貸擔保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于對信貸的影響和對農業農村的影響兩方面。就對信貸的影響而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供給型融資約束普遍存在,農業信貸擔保對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約束總體上有積極影響。農業信貸擔保能夠發揮識別身份信息、評估信貸風險、建立信貸關系等方面的優勢,具有緩解信息不對稱和融資約束、增加資金供給、降低銀行監管成本等功能。就對農業農村的影響而言,農業信貸擔保能夠促進農民就業和綠色農業發展。但也有研究發現,農業信貸擔保對不同農業部門的影響存在差異。Reuben等發現農業信貸擔保只是在一定時間內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Oparinde等發現農業信貸擔保對漁業部門的影響較小。甚至有研究發現,信貸擔保的使用會限制農業產出,農業信貸擔保對農業發展的影響依然具有不確定性。
現有研究發現,微觀農業信貸主體、擔保機構特點以及外部宏觀因素是影響農業信貸擔保的因素。從農業信貸主體看,農業信貸擔保資源存在閑置與緊缺并存、信息不對稱引致交易成本過高等問題,家庭稟賦和信貸主體政策認知情況會影響信用擔保融資可得性。從擔保機構特點看,農業生產經營的高風險使農戶貸款條件較為嚴苛,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風險防范能力不足,擔保主體提供信用擔保的動力會限制擔保效果的發揮。擔保機構客戶經理提供擔保的意愿直接影響了擔保機構業務規模、風險防范和擔保體系完善程度。擔保費的變化也是影響擔保發揮作用的因素。擔保品的增加能夠提高農戶信貸可得性。從宏觀因素看,利率和通脹率等是影響農業信貸擔保發揮作用的因素。
直接研究中國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的文獻較少。在理論分析方面,高陽通過構建模型證明擔保支農政策能夠促進農地經營權擔保貸款業務的發展。Li等認為,農民對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政策的認識和理解會對其參與意愿和頻率產生影響。劉達和溫濤發現,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能夠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但還存在人才建設滯后、保障措施不全等問題。在實證研究方面,馮林和劉陽利用擔保貸款數據分析發現,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的客戶甄別功能可以引導銀行降低農業貸款利率,有助于激活農業擔保貸款中的銀行競爭。羅劍朝和胡杰、孫華臣等認為,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通過刺激農業信貸供給,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和糧食生產。許黎莉和陳東平使用問卷調查發現,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擔保支農的契約耦合機制存在“異化”問題,現實中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發展遇到了諸如擔保資金不足、跨業經營傾向明顯、持續經營堪憂、銀擔合作不暢等問題。徐攀和李玉雙認為當前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機構運行的總體效率偏低。
綜合來看,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對于農業產出的影響以及發揮作用的內在機制需要更深層次的解釋,尤其是需要進一步剖析銀擔關系對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效果的作用。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和案例分析,實證研究主要使用的是省級層面數據或部分縣的調查數據,缺乏使用規模較大的縣域面板數據進行的研究。
政府行為越規范,市場作用就越有效。多一份“無事不擾”的清醒,少一些“臨時起意”的打擾,企業將有更多信心和精力逐浪弄潮。[詳細]
從太空看粵港澳大灣區,其中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已經逐漸成長為“一座城”。2025年以來,經港珠澳大橋出入境客流持續快速增長,截至4月27日,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萬人次,比2024年提前25天。加快轉型升級,書寫更加精彩的內部協作故事、[詳細]
深入學習《文選》,必須深刻理解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意義,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以高水平金融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詳細]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史進程的產物,是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金融篇的重要內容,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以金融服務助力中國式現[詳細]
“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找準病灶是前提,對癥下藥是關鍵。走好群眾路線,關鍵是堅持問題導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群眾得實惠。要圍繞群眾反映的住房、養老、就業、醫療等突出問題,把合理訴求一條條拎出來,推動問題一個個得到有效解決。要發揚釘釘子精神[詳細]
價值觀是一個思想文化體系的核心,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和最大[詳細]
“欲事立,須是心立。”政治上的堅定、作風的過硬來自思想的堅定。黨員干部要從思想深處提高認識、轉變作風,從思想上警醒起來,從標準上提高起來,以思想自覺促進行動自覺,切實增強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堅定性,努力使思想作風更正一些、更純一些。[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社區服務,提升服務功能。”社會的發展,最終落腳點是人。善于換位思考,更加重視“群眾怎么想”,瞄準關切,勇于創新,我們的治理必將更有成效,也將更有力地托舉每個人的幸福。[詳細]
面對美方的多變易變、極限施壓,我們沒有關上談判大門,但也不會心存僥幸,而是做好了應對沖擊的各種準備。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我們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一定能夠化危為機、行穩致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中國經濟是一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