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牛樂耕
責任編輯:李士環
創新的本質是開放的,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創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創新全球化深入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對外開放既是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全球化條件下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把握全球經濟科技發展趨勢的基礎上,以寬闊的全球視野、堅定的創新自信和對科技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提出“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等重要論斷,對深入推進科技創新開放發展提出新要求,形成科技創新的“開放觀”。這是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的重要內容,也是習近平對外開放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新時代條件下我國加強全球創新資源互聯互通、在更高起點上推進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首先,辯證處理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的關系。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都是創新的重要途徑,兩者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推動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的關系進行了深刻的論述。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要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2014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自主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斗,不是排斥學習先進,不是把自己封閉于世界之外。我們要更加積極地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2016年4月19日,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正確處理開放和自主的關系,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另一方面,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搞研發,一定要堅持開放創新。”辯證處理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的關系,為推動科技創新的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把握科技創新的基本規律,堅定了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決心和信心,也有利于加強內外結合,推動科技創新邁上新的臺階。擴大科技創新對外開放,也成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經歷了由改革開放初期的人員往來、項目合作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國際科技合作演變的過程。在新時期,全球科技創新需要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3月5日參加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指出,“擴大開放,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全面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體現了我國科技創新合作的戰略性轉變。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第17位,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開放合作是我國科技創新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經驗。隨著經濟和科技實力的提升,我國與世界的經濟、科技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在結構上相互依存、功能上互相促進的“一體化”關系,要求我們在謀劃科技創新時要始終堅持“全球觀”,在推動科技創新上把自己作為全球的重要一員,積極推動全球創新網絡的形成和發展。
再次,多途徑推動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科技創新的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要求各個領域、各個層面上都把開放作為重要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從人才、市場、資源等多個層面上論述了推進科技創新開放合作路徑。科技開放,以人為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5月22日外國專家座談上的講話中指出,“對外開放要著眼于人、著力于人,推動人們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識上、技術上走向開放,通過學習和應用世界先進知識和技術,進而不斷把整個對外開放提高到新的水平。”“更加積極主動地引進國外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要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科技開放,要著力于提升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上強調,“提高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要牢牢抓住體制改革這個核心,堅持內外統籌、破立結合。”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要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鼓勵我國科學家發起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實踐證明,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對外開放,才能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推動創新資源的集聚利用,也才能真正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最后,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前,經濟全球化面臨一定的倒退風險,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各個層面的需求與挑戰,迫切要求加強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發揮創新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上的核心動力作用,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第一次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下,習近平總書記洞察世界經濟發展難題,提出了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就是把創新作為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開辟增長源泉。”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要把“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合作建設面向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聯盟和科技創新基地,為各國共同發展創造機遇和平臺。習近平總書記的全球創新治理理念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彰顯時代價值,是對中國乃至全球走出發展困境貢獻出的“中國智慧”。在2018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的發言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敞開大門,鼓勵新技術、新知識傳播,讓創新造福更多國家和人民,并建議二十國集團將“新技術應用及其影響”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深入研究。
當前,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傳統經濟增長動能減弱,新的動能還沒有培育起來,要走出困境,根本的動力源自科技創新,面對全球共同的挑戰,需要各國加強合作,共同推進科技創新。
堅持“開放觀”,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對科技創新開放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全球創新治理、發揮科技創新在應對人類面臨共同挑戰作用的新途徑,也是我國加快提升創新能力、實現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目標的重要路徑。“不拒眾流,方為江海”,習近平總書記的科技創新“開放觀”,體現了他推動創新的務實精神、謀劃發展的深邃思想和造福世界的博大胸懷。我們要在這一重要論述指引下,積極探索科技創新的開放發展道路,加強各方面工作的協同,為造福全世界貢獻我國科技力量。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建設智慧社會需要相關技術支持,具有高度的技術依賴性,同時算法在將來也變得更加重要。當大量決策需要依靠算法來決定時,就要思考算法背后的邏輯結構與社會倫理意義。我們要冷靜看待技術帶來的社會影響,制定相應的政策來管理技術可能形成的社會風險和倫理沖突,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