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牛樂耕
責任編輯:李士環
作者:容志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炱陂g強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設為人民,并著重指出,“要推進服務供給精細化,找準服務群眾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對接群眾需求實施服務供給側改革,辦好一件件民生實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越來越多,公共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但是在實踐中,也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所供非所需”,主要表現為部分公共服務并非老百姓的真正需求或最緊迫需求,產生一些面子上“高大上”、里子“不實惠”的“政績工程”,降低了公共服務的供給效度;二是“所供超所需”,即部分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超過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公眾的現實需求,服務的是相對小眾人群,成本遠遠大于效益;三是“所供欠所需”,主要表現為部分公共服務相比社會公眾需求遠遠不足,尚不能滿足現實需求。
上述三方面的問題,根子主要出在供給側。因此,推進服務供給精細化,實施服務供給側改革就成為必然要求。那么,如何來實現呢?
首先是需求的精準感知。無論是“非所需”“超所需”還是“欠所需”,問題根源都在于對需求缺乏精確感知。為此,必須不斷完善公共服務的需求表達機制,增強政府感知能力,提升政府精準識別的真實度、精確度、全面度、及時度以及便捷度。從實踐層面來講,就是要不斷探索、挖掘以“公共服務熱線”、聽證會為代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公共服務表達機制的潛力與效能,實現我國公共服務表達機制構建的制度化和多元化。對政府來說,不能坐在辦公室里等著需求上來,而是要積極推動“組團式走訪”“一線工作法”等黨員干部下基層的工作機制創新,主動沉下身子,了解和把握人民的現實需求。
感知到需求,并不意味著都要一一滿足,這里還有一個精確識別問題,F實中人們的需求多種多樣,其中哪些確屬“急難愁盼”,哪些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需要政府根據法定職責和“服務清單”對需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這方面,可以進一步用好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如利用大數據繪制公共服務的知識圖譜以及市民的人物畫像,準確地提取凝練、辨別人民的現實需求,減少需求信息收集過程中的各種錯誤、重疊和遺漏。
對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來說,實施服務供給側改革,一方面要進一步推動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資源向街道社區下沉,引導基層政權組織聚焦基層黨建、城市管理、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等主責主業,通過“家門口”服務體系,縮小服務半徑,節約服務的獲取時間,確保公共服務快速、高效傳遞給需求主體。另一方面要打通部門壁壘,整合審批、服務、執法等方面力量,集中面向區域內群眾開展服務,優化辦事流程,減少辦理環節,加快政務信息系統資源整合共享,增強基層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能力和水平。
精細化并不是一味摳細節,而是要做到精準有效。唯有如此,實施服務供給側改革才會有成效,才能更好體現“人民的城市”的價值內涵。(容志)
。ㄗ髡邽樯虾煼洞髮W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