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牛樂耕
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9世紀的歐洲,為什么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它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并在新世紀繼續高揚這面偉大旗幟?這是因為,馬克思的思想理論源于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具有跨越時代、跨越國度的影響力。一種理論是否具有指導意義,主要不在于它是何時何地誕生的,而在于它是否科學。因此,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首先要尊重科學。
當然,也有人不顧發展變化的客觀實際,以教條式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不是科學的態度,也是十分有害的。習近平同志強調:“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同時,科學社會主義也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創立這一科學思想理論的時候,就是這樣告誡人們的:“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應該說,毛澤東同志是我們黨內最早懂得本本主義危害的人,他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成為我們黨的指導原則。鄧小平同志也指出:“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因此,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歸根到底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搞清楚什么是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認識到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貫徹這一原則的典范,我們就應該在學習馬克思、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時候積極踐行這一原則。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站在時代發展前沿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根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需要,提出了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九方面要求。這進一步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必將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注入更加強勁的思想動能,必將大大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應更加自覺、更加刻苦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更加自覺、更加刻苦地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好地把科學思想理論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
中國共產黨人是有信仰的,這個信仰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有了這個信仰,才會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也才會樹立為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執著奮斗的堅定信念。這就是信仰、理想、信念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也是為什么堅定理想信念就必須學習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根本原因。無數事實證明,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只有理論上清醒才能做到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論上堅定才能做到政治上堅定。從一定意義上講,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決定著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維視野的廣度、思想境界的高度。所以,廣大黨員、干部應全面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切實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武器,真正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學精悟透用好,弄明白歷史怎樣走來、又將怎樣走下去,進而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篇章。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干部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努力探索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所...[詳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應珍惜這個前所未有的科技發展春天,將基礎研究作為科研之本,將彎道超車作為跨越之策。我們要只爭朝夕、勇于創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基礎研究為我國科技發展強健筋骨,以彎道超車打破一些...[詳細]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以下簡稱《三十講》)是一部好學管用的理論武裝重要輔助讀物。好就好在,它不僅凸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思想特色和理論品格,而且為我們指明了在學懂弄通做實上狠下功夫的路徑。要通過認真學習《...[詳細]
需要強調的是,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全黨來一個大學習,目的在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要在學懂、弄通上下功夫,又要在做實上下功夫。黨員、干部要堅持學以致用,把學習成果轉化為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詳細]
秉持中國特色、世界視野。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需要積極借鑒國外公共管理研究的有益成果。同時應認識到,堅持中國特色是構建中國特色公共管理學的本質要求和生命力所在。因此,既要突出中國特色,堅持中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解決中國問題;又要樹立全球視野,...[詳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蘊含著深刻的歷史辯證法,其本質在于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其現實表征則是既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金山銀山”的物質保障;又要“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以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走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之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