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牛樂耕
科技發展為法治發展提供動力。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取得豐碩的成果。科技進步也推動制度創新。法治建設積極順應科技發展潮流,確立一系列創新性制度安排,努力創新法治運行方式。比如,各級政府廣泛開通政務微博、微信公眾號,利用網絡及時發布信息,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打通線上線下政務服務平臺,連接各行各業不同部門信息系統,讓群眾在一張網上就能辦事,“智慧政府”走進人們的生活。一些地方法院開發在線訴訟平臺,使訴訟更加便捷。借助科技創新的強大力量,法治建設可以更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法治權威得到鞏固,法治運行效率得到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法治建設促進科技創新。中國要強盛、民族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法治在激發創新活力、完善科技體制機制、保護創新成果等方面都承擔著重要職能。近年來,我國促進科技創新的法規文件數量不斷增加,初步形成以科學技術進步法為核心,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學技術普及法、專利法等為配套的科技創新法規體系,為科技創新發展、成果轉化應用、知識產權保護等提供了更為明確充分的法律依據,對調整科技創新領域的社會關系、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當前科技領域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著眼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我們要繼續深化改革,發揮法治對促進科技創新的制度保障作用,推動科技創新管理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法治建設水平在應對科技挑戰中提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造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也引導人們形成新的行為規則,給原有法律規范帶來改變。刷臉進站、共享單車、移動支付等新興技術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在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技術風險和權利保護的不確定性。比如,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助長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人工智能可能被惡意使用,制造虛假信息,破壞公共利益;等等。正是為化解科技發展的潛在風險,讓科技更好為人類服務,立法、執法和司法活動更為主動地關注并引導技術運用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問題催生新的法治實踐,法治實踐在解決問題中獲得發展動能。良好的法治生態激發創新活力,同時在規范、引領科學技術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法治也在不斷成長變強。法治中國建設與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相互促進、深度融合,成為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一個鮮明特征。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具有光明前景。歷史長河奔流不息,全面依法治國不斷向縱深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法治的堅強保障。當前,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堅持...[詳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深刻反映世界各國人民的愿望,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和熱烈響應,已多次被寫入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文件,正在從中國理念上升為國際共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超越了西方主流國際關系理論...[詳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這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意義。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需要立足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的客觀實際,認識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發展態勢。[詳細]
增強憂患意識是實現偉大夢想的重要保證。歷經97年不懈奮斗、艱辛開拓,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行百里者半九十。民族復興目標越接近,我們越要保持清醒頭腦,越要保持政治定力。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實現偉大夢想從...[詳細]
解決好人才問題。司法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法律人才,也需要技術人才,還需要既懂法律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只有當法律人才與技術人才緊密結合、相互理解,充分獲知對方的需求與期待,認真解決實踐中的難題,人工智能才能在司法領域大展拳腳。進一步推進司法人工智...[詳細]
建設清潔美麗的地球家園。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上海合作組織高度重視環保問題,致力于維護生態平衡、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各成員國基于維護上海合作組織地區生態平衡、恢復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為居民生活和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詳細]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不久前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把“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經驗做法”作為典型經驗之一向全國全面推廣。“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創造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踐的一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