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8qymc"></strike>
    <strike id="8qymc"><s id="8qymc"></s></strike>
    <samp id="8qymc"><tbody id="8qymc"></tbody></samp>
  • <samp id="8qymc"><tbody id="8qymc"></tbody></samp>
  • <strike id="8qymc"></strike>

    【網絡祝年】傳統文化就要“活在當下”

    2019-02-06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楊金志

      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融合解讀,不是苦差事,相反,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

      201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當時得知這個消息,我感到很振奮。正如中國申報的項目名稱所闡明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并且,中國人長期而廣泛地運用二十四節氣來指導生產、生活、文化、社會活動。二十四節氣入選“非遺”,實至名歸。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理當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與此同時,我也感到,我們更要有所擔當,有所傳承。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遺產”,更是“活物”。它們不應當被當作“古董”高高供起,也不應當被簡單、機械、淺層次地“復古”。老房子長久不住,哪怕粉飾得再華麗,也會不可避免地朽壞。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融入現代社會,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需要面向孩子、面向未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文史、詩詞、書畫、節氣、器物、建筑、科學技術等,它們之間有不同,但更多的是緊密聯系、互為支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不能割裂地看待它們。譬如,二十四節氣與古典詩詞,兩者之間就有著天然而深厚的聯系。“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節氣歌》不就是節氣與詩歌的完美結合嗎?

      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符合現代的生活和語境。我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堅持陪孩子一起讀古詩詞。在過去的幾年里,我還持之以恒地在做一件事:每天,根據當時當日的節氣和時令,選取一首古詩,給它配上精簡有趣的解讀。這些解讀文字,隨即發表在我的微信公號“大詩兄說”上面。最近,這些文字結集出版為《給孩子的節氣古詩詞》叢書,頗受讀者歡迎。我認為,“節氣+詩詞”的現代解讀,是一種文化交叉、文化融合,也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創新。讓古典詩詞來做二十四節氣的經典“說明書”,十分必要,大有可為。

      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融合解讀,不是苦差事,相反,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溫故知新、舉一反三,這其中值得我們發掘的東西太多太多。一旦進入其中,你就會感覺進入了一座寶庫、一座百花園。中國古代的詩人們,對于節氣和時令的感悟,豐富細膩、博大精深。就以蘇東坡為例,“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各種動植物從“沉睡”中醒來,《惠崇〈春江曉景〉》被選入《給孩子的節氣古詩詞》春季卷“驚蟄”篇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這是入選“大暑”篇章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因為農歷六月二十七日正值“大暑”節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秋佳節在“秋分”節氣之中,《水調歌頭》因此入選;冬日里,天上孤鴻“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首《卜算子》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十二月,當在“小寒”節氣中。

      不僅是蘇軾,曹操、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辛棄疾、李清照、納蘭性德……這些偉大的詩人行走天地之間,春華秋實、夏蟲冬雪,都無比詩意地呈現在他們筆下。

      現代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在智能手機時代,“刷屏閱讀”“碎片化閱讀”和音頻、視頻、圖片閱讀大行其道。這并非洪水猛獸。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需要適應讀者閱讀習慣的轉變。譬如,中國古典詩詞大多短小而雋永,正適于隨時隨地的“碎片化閱讀”。《給孩子的節氣古詩詞》通過精心的編選,把看似“碎片”的詩詞,通過“節氣”這條時間線,有機地連綴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而有邏輯的系統;這套書還精選數百張精美圖片和書畫,將文字與圖片結合起來,大大增進讀者的閱讀興趣。

      我們始終要記住的是,改變的是形式和載體,不變的是內核,“內容依舊為王”。《詩經》《史記》這些偉大作品誕生的時候,它們是寫在竹木簡上的,后來它們被印刷在紙張上,現在它們被裝在手機里、展現在指尖和屏上。如今,很多人都覺得“10萬+”很了不起,但其實,真正偉大的著作,從古至今,它們的閱讀量一定是“十億+”。優秀的傳統文化,活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是我們與生俱來、薪繼火傳的文化基因。

      在一年一度中國人最盛大的傳統佳節里,讓我們一起,把當代人的身影和生活印刻在世世代代傳承的中華文化習俗中去。

    返回首頁>>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封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无打码在线播放| 91九色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国产亚洲欧洲精品|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免费| 5555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麻豆三级 | 韩国精品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99久久免费国产精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久久精品嫩草影院|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2022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麻豆| 麻豆精品不卡国产免费看|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香蕉|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 2022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 精品无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沈樵|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宅噜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