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8qymc"></strike>
    <strike id="8qymc"><s id="8qymc"></s></strike>
    <samp id="8qymc"><tbody id="8qymc"></tbody></samp>
  • <samp id="8qymc"><tbody id="8qymc"></tbody></samp>
  • <strike id="8qymc"></strike>

    探源工程展示中華文明卓異風采

    2022-06-01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作者:錢念孫《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01日02版)

      【光明論壇】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舉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這一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不僅體現在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中,也體現于我們對遠古文明探求的偉大足跡中。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豐碩成果,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演化進程,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更為明晰的認識。這些新的認識,既廓清以往歷史研究的一些迷霧和偏頗,又突出彰顯中華文明晨曦初露時絢麗燦爛的個性色彩。

      史學界過去曾流行一種觀點,即“東周以上無信史”,因而可以確鑿記載的中華文明史不過2800年左右。這種觀點的不可信在于,雖然歷史溯源講究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東周以前缺少可靠的文獻資料,但歷史研究的依據并非只有文獻資料,而是還有大量不可忽視也不應忽視的考古資料。不論是河南安陽殷墟和陜西關中西部周原出土的數量可觀的甲骨文,還是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等考古遺址的發掘,都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中華文明起碼早在5000至7000年之前,已經邁入新石器時代。遺址里數不勝數的石刀、石斧、石鏟等生產工具,紡輪、網墜、骨針等加工工具,陶器上留下的篾席、草席、蘆席和麻布的印痕,還有那一件件從良渚、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人、玉虎、玉鷹等精美玉器,都昭示中華先民當時不僅已踏上向自然索取生活資源和加工生活資料的征途,而且已形成相當成熟的審美意識和加工磨制工藝祭祀品的技藝。

      為什么學界一些人認為中國的古代文明發展較遲、程度較低?除了不重視考古資料以外,還與近代以來我國歷史學不適當地套用外國史學觀點密切相關。西方的古代國家一般都比較小,各自獨立,各方面具有相當的自主權。國內外一些學者認為中國與外國一樣,都應受歷史發展普遍法則的支配和制約,于是懷疑文獻所記述的中國夏商周三代是否存在過統一王朝,認為《尚書》等古書中的列國都是獨立的國家。依此看法,中國在秦朝以前實際上未曾統一過。其實,這是以西方史學理論削足適履地解讀中國歷史,不僅與文獻記載和考古成果相違背,更與先秦史的發展事實相背離。夏商周時期,雖然曾出現東周“五霸七雄”等暫時分裂的局面,但總體上古代王朝基本仍是統一的。這也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并非簡單始于“秦滅六國”,而是在夏商周時期早有雛形。為什么歷朝歷代的中華兒女都有深摯的家國情懷和愛國意識?從蘇武牧羊到岳飛精忠報國,從林則徐虎門銷煙到李大釗為國慷慨就義,無不緣于中華兒女對國家共同體認同與熱愛的源遠流長、積淀深厚。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還對我們認識已有的浩瀚古籍文獻提供新的參照系和解讀坐標。歷史是動態的過程,如流水一去而不復返,但古籍文獻可以把歷史進程及人們對歷史的思考記錄和保存下來,成為我們知古通今的智慧寶庫。以往歷代學問大家對典籍的研讀和探討,一般都是就書論書,只能提出和解答古書本身可能存在的瑕疵及矛盾。現代考古學的興起,尤其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實施,從地下發掘出大量戰國秦漢時期的簡牘帛書,使我們能夠親眼見到未經后世改動內容和形態的古書原貌。這一方面拓展和更新了我們對古代典籍的認知,即古代典籍既包含傳世古書文獻,也包括出土簡牘文獻,而且后者往往更接近原典原義,因而更值得重視;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更加真切地知曉古代典籍的形成和流布過程,即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我國典籍內容都是以簡帛抄寫甚或口頭傳播的,經歷若干世代的傳承,編次的變化、內容的增減、文句的更改、后世詞語的羼雜,不僅是可能的,甚至是難以避免的。

      這又提醒我們,對于學術史上漢代今文學派簡單否定《左傳》《周禮》等重要古代典籍的現象,以及晚清康有為、梁啟超等張揚今文學派旗幟,特別是后起的以“疑古辨偽”為宗旨的古史辨派將一些古代典籍斥為“偽書”的做法,既要看到他們勇于探索、發現問題的重大貢獻,也要防止不顧古代典籍形成過程復雜性而簡單斷案產生的誤判。近些年發現和整理的不少出土簡帛古籍,常常一篇著述明顯經過若干不同學者之手,有幾種互有差異乃至頗有差異的傳本,這主要是早期典籍形成流傳本身特點所致,不能一見到這種情況就斷為偽書。否則,既違背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易使古代史研究墮入茫然無據的窘境,這是探源成果給我們的又一啟示。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意義重大。它以新的科學手段進一步勾勒和描繪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壯闊圖景,各區域文明繁衍生息、相互影響、攜手前行的演進路徑,展示中華先民在廣袤華夏大地上披荊斬棘走向文明舞臺中央的雄壯歷程。從中華文明發端高原噴涌出的源頭活水,不僅影映著中華文明史波瀾起伏、峰巒迭出的卓異風采,也賦予我們一個高遠參照系鑒往察來,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更多的才智和更強的毅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頑強拼搏。

      (作者:錢念孫,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返回首頁>>

    責任編輯:李士環

    相關新聞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 91精品国产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网| 精品久久久久亚洲|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A级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不卡视频|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爱啪在线线免费观看|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视频久久|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电影网| 免费观看四虎精品成人|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日韩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尤物|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9久9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视|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不卡| 亚洲精品永久www忘忧草|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jizzjizz|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麻豆 |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久久精品免费网站网|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2022精品天堂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