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孔憲香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指出,山東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大有可為。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2025年九大重點任務之一。中共山東省委十二屆八次全體會議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堅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強調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聚焦用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重要源頭,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載體,二者實現深度融合,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具有重要的意義。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又要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決定性前提和關鍵性支撐,新技術特別是顛覆性技術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或推動既有產業發生重大變革,促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升級。山東省非常重視科技創新,提出建設科技強省和“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創新高地和科技創新策源地”的戰略目標。山東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全力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超算互聯、畫質芯片、植物基因編輯等領域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全球首列商用碳纖維地鐵列車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下一步,應進一步增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以實驗室等高能級科創平臺為抓手,面向產業創新需求,努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以更多的原創性成果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高產業競爭力。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創新的主體,也是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地位。目前,山東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提升,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57萬家,居全國第3位,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3.2萬家。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需要培育更多的創新型企業。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實施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計劃。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作為國資國企大省,山東省國有企業要在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擔當中當先鋒、作表率,深化改革創新,健全和完善國有企業科技創新制度安排。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助力科技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技術升級難、開拓市場難等問題。引導科技型企業加大要素投入力度,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創新企業集聚。健全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科技成果只有應用到產業上,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體現出價值。為此,要積極落實近日出臺的《關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著力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協同創新機制,高標準建強用好山東科技大市場,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從樣品變成產品。持續推動科技財政金融結合,構建科技金融多元支持系統,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作者:孔憲香,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教授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村志是記錄、傳[詳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作為“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內容并作出部署。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是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礎性工程,必須抓緊抓實抓好。[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數字技術作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力量,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數字技術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內在驅動力,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確保[詳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各民族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就必須堅守共同理想信念,不斷增強文化認同,實現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同德、團結奮斗。[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大力發展水循環經濟,把發展建立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基礎上,最大程度保障水資源安全,最大限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盡最大努力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定能更好促進“人水和諧”,不斷書寫中華民族治水安[詳細]
以法治護航,確保科普工作與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同步推進,新時代科普事業必將不斷邁上新的臺階。[詳細]
低空經濟為什么如此受人關注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一種新興經濟形態拓展了人們的想象邊界,描繪了一幅關于未來發展的圖景,讓人們對“翅膀上的中國”充滿期待。[詳細]
2024年,我國經濟面臨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局面,對宏觀調控形成巨大考驗。特別是過去一段時間以來,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黨中央沉著應變,于9月下旬果斷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一攬子增量政策無論在力度、廣[詳細]
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并不意味著封閉保守、排斥外來知識體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形成中國特色并增強主體性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詳細]
“楓橋經驗”形成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創新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幾十年來,“楓橋經驗”的內涵不斷豐富,從社會治安領域擴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我國社會學界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典型,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