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編者按: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大眾網·理論之光網特別推出“思想偉力”專欄,結合我省實際,邀請理論專家、學者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更好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齊魯大地轉化為生動實踐,奮力邁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的更大步伐。
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的全局和長遠意義
張東輝
以下為訪談文字實錄:
主持人:
各位網友大家好!
歡迎收看大眾網特別節目:思想偉力——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視頻訪談。今天我們邀請了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東輝,帶我們一起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
張教授,歡迎您。
張教授:
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
張教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對于這個首要任務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和把握?請您先給我們講一講。
張教授: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新發展格局,就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新時期我國發展的基本思路或基本路徑。新發展格局的由來,與國內國際發展形勢有著密切聯系,與我國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要讓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這不僅是適應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外部環境做出的主動戰略調整,也是中國經濟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搞閉關鎖國、內卷化的經濟循環,而是強調在世界范圍實現經濟循環。因此,我國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必須進一步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優化傳統優勢,增強領先優勢,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要在加強國內經濟大循環的基礎上,在更高開放水平上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相對接,通過融入國際循環促進國內循環、以暢通國內循環支撐國際循環,在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能的同時,讓國內市場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新發展階段的奮斗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中的核心目標是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為此,我們首先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從追求速度和數量擴張向追求效率和質量轉變,在這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我國的產業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通過不斷創新,提高我國產品的知識和技術含量,從而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實現GDP高質量增長的目標。
黨的二十大把高質量發展明確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進一步凸顯了高質量發展的全局和長遠意義。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路徑;高質量發展是確保現代化建設能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支撐;高質量發展是以安全為前提的發展,是推動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
主持人:
您剛才提到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那么,您認為高質量發展包含哪些內涵?
張教授:
高質量發展是建立現代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高質量發展包含六大內涵:高效率增長、有效供給性增長、中高端結構增長、綠色增長、可持續增長、和諧增長。
一是表現為發展的均衡性。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經濟發展的速度依舊重要,但是強調在更加寬廣領域上的協調發展。就經濟體系而言,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要合理,需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是要實現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目的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關鍵在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創新驅動,著眼有效解決突出瓶頸和深層次問題,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和市場導向作用,加快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升產業鏈、價值鏈,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
三是表現為增長的穩定性。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保持速度和規模的優勢依然重要。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必須保持經濟增速穩定,避免出現大起大落的波動。
主持人:
張教授,在新形勢下,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哪些優勢和條件?
張教授:
經過改革開放40 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資本積累、技術進步、人才培養等方面具備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形成了獨特的高質量發展優勢。
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
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國內市場,是我國的巨大優勢。
從現實看,我國市場持續擴大。盡管受疫情影響,2020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然達到39.2萬億元,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從長遠看,我國市場空間巨大,預計未來10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我國市場成長性好,中等收入群體還將不斷擴大,消費結構還將持續升級,將為我國經濟發展開辟新空間,為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堅實基礎。
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的領先優勢日益凸顯,在全球產業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全產業鏈提供了強大的供給能力,既可優化國內大循環,又可支撐帶動國際大循環。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為健全的國家,完整產業鏈優勢無可替代。我國規模配套優勢可大大降低企業成本,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近年來,雖然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但綜合考慮生產效率、要素資源供給、基礎設施、綜合配套等因素,我國制造業仍具有明顯優勢。
全產業鏈優勢具有“虹吸效應”,可匯聚全球要素和資源,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為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筑牢安全屏障。
科技創新的潛在優勢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其中加快科技創新是關鍵。近年來,我國在關鍵科技成果、科技體制改革、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進步,科技創新具有良好基礎。
人才上,每年有一千多萬大學畢業生,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居世界首位;投入上,2020年研發經費支出達2.4萬億元,是2012年的2.4倍;技術上,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既可放大我國優勢,也可增強回旋余地;產業上,人工智能、5G等新興產業與發達國家處于同等競爭水平;市場上,我國強大的國內市場,可迅速為新技術提供廣泛應用空間;體制上,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和競爭機制,將激發出巨大的創新活力。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信息,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科技創新的優勢正在集聚。
主持人:
張教授,當前我省正按照“走在前,開新局”的目標定位勇毅奮進,在新征程上,您認為山東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有哪些獨特優勢,應該如何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
張教授:
2018年以來,山東正式開始了新舊動能轉換,淘汰落后產能與沒有前景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擁抱戰略新興產業。雖然疫情等因素影響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進程,加大了轉換的壓力,但這也形成了倒逼機制,使得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走向深入。主要表現為:一方面,一些新興戰略性產業和產業集群發展迅速,2022年上半年,山東的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商務服務等高端服務業營業收入均實現20%以上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傳統優勢的制造業、農業和海洋產業的技術改造提升速度加快,尤其是數字化技術、數據資源、數據產品的運用,明顯促進了這些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彰顯了新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活力的優勢。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不斷增強,正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目前,山東“四新”經濟強勢增長,“四新”經濟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已經由2019年的44.8%進一步提升至2021年的51.2%。
下一步,山東在以下四個方面可以有更大作為: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現代經濟體系:要持續推進市場化改革,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現代經濟體系。二是強化創新引領,加速轉換經濟增長核心動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新型強省建設。三是布局先導產業,培育世界級的先進產業集群:圍繞數字經濟、生物醫藥、航天產業等未來先導產業,加快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促進龍頭企業從規模優勢轉向創新優勢。四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城市群: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群和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濟南青島城市群的全球競爭實力。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謝張教授的講解,讓我們對高質量發展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再次感謝張教授!
本期訪談到此結束。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