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牛樂耕
洪向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潤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近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加強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文章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縱觀世界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應對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精準研判國內外發展形勢,堅持發揮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作用,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基礎研究擺在重要位置,成功組織了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基礎前沿方向重大原創成果持續涌現。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基礎研究在人才隊伍建設、多元投入機制、交叉學科體系建設、評價體系改革等方面仍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需要我們切實把黨的二十大作出的相關戰略部署落實到位。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加強基礎研究須統籌進行前瞻性思考、戰略性謀劃、系統性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加強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攻關。
科技創新,制度先行。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持續推動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是進一步釋放創新引擎動力、保障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國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已不斷趨于完善,須進一步優化細化改革方案,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
科技強國,離不開一個個科技尖兵、科技方陣。基礎研究更離不開一個個平臺的支撐。近年來,我國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成一批大國重器,基礎研究支撐平臺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但是從根本上破解“兩頭在外”的問題還任重道遠。大力建設一批支撐高水平創新的基礎設施和平臺刻不容緩,其中包括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突出學科交叉和協同創新的國家實驗室,建設大型共用實驗裝置、數據資源、生物資源、知識和專利信息服務等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加快高端科研儀器設備研發,提高科研裝備自給水平;建設超算中心和云計算平臺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形成基于大數據的先進信息網絡支撐體系。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沒有強大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自主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下大力氣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系,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
開展基礎研究不能閉門造車,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深入發展的環境下,創新要素更具開放性、流動性,關起門來是搞不好創新的。要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努力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良好的創新生態是科研成果涌現的重要條件。開展基礎研究,需要物質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勵;既需要健全保護創新的法治環境,也需要營造崇尚創新的文化環境。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引導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持續深化改革,積極擴大內需,建設更加強大的國內市場[詳細]
生態奇跡的背后,是扎根實踐的不懈探索,更是科學理論的有力指引。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我們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詳細]
闊步新時代新征程,廣大黨員干部以這次主題教育為契機,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刻領會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持續加強黨的創新理論[詳細]
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干才能夢想成真。從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從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從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到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美麗中國建設在神州大地全[詳細]
深入理解和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在新征程上更有效地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我們一定能夠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詳細]
奮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繼續推進“兩個結合”,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我們一定能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詳細]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深化[詳細]
讓愿擔當、敢擔當、善擔當蔚然成風,還要把“三個區分開來”落到實處。對于干部在干事創業中特別是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如果不分情況、不分性質搞“一刀切”,容易挫傷干部改革攻堅、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把“三個區分開來”落到實處,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詳細]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直接關系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強調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堅決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重大風險攻堅戰[詳細]
新時代新征程,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是一面“行走的旗幟”。面對更加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廣大黨員干部要把根深深扎在群眾的沃土,不斷增強群眾意識,提高群眾工作能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骨干力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