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士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這一理念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重大作用,既是發展觀,也是方法論;既是理論綱領,也是行動指南;既是全局戰略,也是具體部署;既堅持了問題導向,也明確了目標任務;既提出了解決中國發展問題的根本遵循,也提供了推動全球繁榮發展、解決人類發展赤字的中國方案。新的趕考路上,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這一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理念“是對我們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獲得的感性認識的升華,是對我們推動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總結,要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破解經濟發展難題,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高度契合、歷史與現實相互輝映的特性。
深刻領會新發展理念的理論性。新發展理念的提出,既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歷史唯物主義等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又從理論的高度客觀分析了當今世界面臨的新矛盾、呈現的新特征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極大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和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建設規律理論認識上的又一次升華,具有深刻的方法論價值和廣泛的世界性意義。
深刻領會新發展理念的融合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發展是不斷變化的過程,發展環境不會一成不變,發展條件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理念也不會一成不變。新發展理念的豐富內涵,既有機融入了黨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理論,如“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等,又傳承吸納了“革故鼎新”“貴和尚中”“天人合一”“協和萬邦”“民為邦本”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發展觀念,充分體現出這一理念的觸類旁通、博大精深。
深刻領會新發展理念的現實性。這一理念的提出,契合了圍繞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推動發展的內在要求,順應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客觀形勢,明確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徑,賦予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這一重大命題新的時代內涵,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勇于結合新的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善于運用新的理論及時指導新的實踐的精神品格。
(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這一重要要求,需要我們堅持系統觀念、強化系統思維,把握好新發展理念與新時代各方面理論創新的邏輯關系。
深入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之間的關系。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作為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三者之間是互為依存、有機統一的整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一方面,需要以新發展階段為依據,立足新的歷史起點,考慮我國經濟形勢的重大變化、經濟增長模式的深刻轉變,以科學的態度、靈活的方式、務實的舉措,致力解決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難點堵點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需要以新發展格局為前提,順應我國發展內外環境的深刻改變和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市場規模超大的社會主義大國的自身發展規律,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統一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并凸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互動,使新發展理念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不斷發揮新優勢、開辟新路徑。
深入把握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五個必由之路”之間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今年3月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五個必由之路”,作為“五個必由之路”之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需要我們從整體上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走好必由之路最本質的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走好必由之路最重要的制度前提、團結奮斗是走好必由之路最強大的精神力量、新發展理念是走好必由之路的顯著標志、全面從嚴治黨是走好必由之路的根本保證,從而真正發揮好“五個必由之路”的強大系統功能,持續提升“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的思想境界和行動自覺。
深入把握新發展理念各個方面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新發展理念的五個方面各有側重、缺一不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需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始終崇尚創新,在關鍵領域、“卡脖子”處下大功夫,致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抓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持續為發展增添新動能;更加注重協調,自覺主動解決不同層面、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的各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倡導綠色,科學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對外開放,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努力強化內外聯動,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不斷推進共享,聚焦共同富裕問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把“蛋糕”做大、切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三)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需要我們聚焦這一理念的目標原則,悟透蘊含其中的主線脈理,從立場、觀點和方法上踐行好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更好體現新時代推動發展的價值性、針對性、全面性,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站穩人民立場,在踐行宗旨中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新發展理念提出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可以說,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從根本宗旨上貫徹好新發展理念,從思想觀念上樹立起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現代化觀,從制度安排上彰顯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把準新發展理念的目標導向,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問題導向,在解決矛盾中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進入新時代,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面對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的困難,面對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現代經濟體系的供需結構尚不匹配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充分、不可持續問題,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正確認識和把握不同階段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解決矛盾問題上瞄定短板、突出弱項,主動應對、靠前發力,既減存量、又防增量,致力構建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針對區域板塊分化重組、人口跨區域轉移加快、農民落戶城市意愿下降等現狀,研究解決城鄉區域差距較大問題;持續改變高度依賴化石能源現象,加快推動全面綠色轉型發展;正確應對國際環境變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擴大開放等等,才能更加精準高效地貫徹好新發展理念。
增強憂患意識,在砥礪奮進中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需要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臨近勝利的時候,越需要居安思危的憂患,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遠,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受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世界經濟深度衰退;俄烏沖突持續,“黑天鵝”“灰犀牛”事件不斷,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深受沖擊,隨著國際力量對比的此消彼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內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進一步上升。只有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把統籌發展和安全貫穿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見微知著,抓早抓小,隨時準備應對能夠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復雜困難局面甚至重大危機,砥礪奮進中不斷攻堅克難,才能貫徹好新發展理念,不斷提高我國發展的競爭力和持續性。
堅持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邁步新征程,我們要堅定不移落實落細新發展理念,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贏得未來,推動中國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革中央副主席)